第46章、小传胪原则上,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,但动辄几百份试卷的名次,也不可能全部由皇帝钦定。大部分的工作仍由读卷官完成,最终再由内阁阁员向皇帝举荐十余份试卷,由皇帝亲自裁定一甲三人的名额,其中未被选中的,也会排在二甲前列。
又因阅卷时间仅有一天,会试前十名的试卷会被提前选出,另外再选三五篇,凑出来呈送御前,既是为了节省时间,又能表示对会试考官的认可。至于在糊名的前提下,如何精准的挑出会试前十的卷子,倒不必担心,弥封官早已做好了标记。
这些已成官场旧习,不多赘言。
三月二十七日,辰时,圣驾来到文华殿。
今科与以往不同,皇帝身侧侍奉的不是太子,而是一高一矮两个少年,当然,太子重病,皇帝从宗室中选了两个侄儿入宫,早已不是什么秘闻。
祁嵘穿一身朱红色常服,不紧不慢的缀在后头,仪态尚且能看,神色却有些昏昏欲睡。
皇帝瞥了他一眼,心中虽有不满,当着众人也不好发作。神色和悦的命诸位爱卿平身,抡才大典是关乎人才选拔的大事,也是好事,他纵使再惦念太子的病情,也不能溢于言表。
“读卷吧。”皇帝吩咐。
众人应喏,读卷官出班跪读,一份读完后,再由另一个读卷官继续狼毒,直到读完了前三份——等皇帝下令。
因为前三份试卷是由首辅王勉亲自选出的前三名,如无意外,皇帝多半会承认首辅的选择,直接定为三鼎甲,然后就算读卷完毕,可以回宫歇息了。
今日皇帝似乎耐心很足,既没有叫停,又没有吩咐继续,大殿中一时沉寂下来,落针可闻。
“陛下?”王勉出班唤了一声。
皇帝朝他看了一眼。
“不知圣意如何?”王勉问。
皇帝并未接话,转身看向身后两个侄儿:“刚刚的三篇文章,你们觉得如何?”
众官员心中暗道,这个年纪恐怕连《四书五经》都没学全,懂得什么策问?
却见祁屹微微一怔,两袖交叠,深施一礼道:“臣觉得,三位举子文法稳重、中正平和、言之有物……难分伯仲。”
皇帝微微颔首,又问:“你说言之有物,说说看,谁的对策最能解决问题?”
祁屹:“……”
众目睽睽之下,他有种“南郭吹竽”被当众拆穿的窘迫之感,一时语塞,涨红了脸。
幸而皇帝并未为难他,反而替他解围道:“你年纪尚小,能听懂这些已是不易。”
祁屹才慢慢松了这口气。
皇帝又问祁嵘,他知道祁嵘听不懂,只是见他一直神游天外,想给他个警醒罢了。
却见祁嵘理所应当的说:“回陛下,臣听不懂。”
皇帝微哂:“是听不懂,还是压根没听?”
祁嵘满脸无辜的与他对视,突然转身跑去堂下,去看读卷官手中的试卷。
正当众人面带疑惑,只见他朝皇帝行礼道:“回陛下,臣是真听不懂,但臣看得懂,他的字写得漂亮,苍劲有力,力透纸背,当浮一大白!”
皇帝看了他片刻,终是忍不住笑了起来,堂下众官员也都忍不住了,一起笑了起来。众所周知,殿试不须誊录,但贡生所用字体必须为馆阁体,那中规中矩的馆阁体能写出什么花样来?
皇帝笑嗔:“你才多大,还浮一大白,没得惹人笑话。”
王勉也笑道:“小王子快人快语,童言无忌。”
祁嵘看着众人笑,抿了抿嘴唇,坚持道:“请陛下拨冗一看,是真的很好。”
皇帝不忍驳他的面子,擡手示意宦官将试卷呈到眼前,突然敛起笑容,口中赞叹:“果然是好书法。”
又命宦官将试卷拿给众人传阅。
李怀英等人也纷纷说好:“小王子真是慧眼如炬,能将馆阁体写的如此银钩铁划、毫无匠气,此人功力之深可见一斑。”
话说到这里,在场众人已经听出几分玄机,京中官宦子弟之中,能当得此赞誉的只有首辅王勉的儿子——王文辅。
因此王勉这时也不便说话了,王文辅位列第三确实不妥,因为他是名副其实的会试第一名,王首辅为了避嫌,将亲儿子一压再压,压到了第三的位置,没成想,竟因书法脱颖而出。
此时,皇帝心中也有了计较,但他擡手吩咐读卷官继续,显然对前三份试卷不甚满意,至于是哪一篇,圣心难测,谁也不知道。
第四位读卷官只好出列,继续读卷。
一直读到第十二份,他们准备的试卷全部读完,天已近午时,皇帝却丝毫没有要起驾揍人的意思,反而命人传膳,就地请诸位大臣吃起了饭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