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
原来,这些年赵国频繁地跟燕国、秦国交战。嬴筱雪离开没多久,赵晨等墨家弟子就被强行征入军中,负责打造各种攻城、守城的器械。这些人大多战死沙场,少数活下来的幸运儿入了匠籍,世代服役,负责打造兵器。
赵王迁沦为阶下囚。秦国的官员已经在清点赵国的户籍,将赵国故地划分为五个郡:雁门郡、云中郡、代郡、安平郡,以及上党郡。
赵国的匠人,直接变成大秦的工匠。问题是秦国的工匠制度比较严格,用四个字概括,叫作“物勒工名”——兵器、投石车、度量衡等物品,都有“标准件”,工匠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各种器械,并且刻上自己的名字,质量不合格是要杀头的。
赵晨的技术当然没得挑剔,但他是个勇于创新的木痴,研发过程中,随时有可能折腾出一批残次品,被追究责任。
方缭十分担忧故人的处境,放弃休假,以尉缭的身份赶回位于邯郸城的临时住宅。
亲卫统领冯劫正急得团团转,瞧见方缭,立马迎上前:“先生总算回来了,今晚,王上在行宫为王翦将军举办庆功宴,让先生带王离同去。”王离是王翦的嫡孙,王贲的儿子。王翦和王贲一直领兵在外,劳苦功高,是该让这一家人见个面。
“哦,知道了。备车。”
为了安抚人心,稳住局面,赵国的基层官员没有太明显的变动。新上任的邯郸令出自本地望族,不存在初来乍到、水土不服等问题,邯郸百姓的户籍应该已经理清楚了。
方缭轻车简从,拜访邯郸令,请他帮忙寻找赵晨。
邯郸令任嚣翻阅簿册,很快便有了眉目——赵晨,木工,祖籍真定。他在伐燕的战场上失去右手,并非致命伤,然而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,妻子改嫁。儿子赵佗尚且年幼,被叔父赵轩收养,住在邯郸城北柳荫里。
方缭黯然无语,他猜测赵晨死于伤口感染。此番故地重游,可谓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。①
任嚣察言观色,有些紧张,细细反思自身的言行,应该没有得罪尉缭。他合上簿册,心中思忖:国尉缭这是什么反应?莫非他和赵晨是旧相识,听闻故人辞世的消息,心中难过?
人事变迁,在所难免。方缭很快释然,决定去探望故人之子。
“阿劫,准备一些蛋肉米面,随我去赵家走一趟。其他的东西,你看着买。”
第一次登门,方缭总不好空着手去。考虑到赵国正在闹饥荒,粮价奇高,他特意多给冯劫一些钱。
冯劫怀揣巨款,兴致勃勃地打马远去,相隔半个时辰,他垂头丧气地提着两只鸡,背着一石麦面回来。
“先生,邯郸令任嚣打开粮仓,出售平价粟米,百姓都在粮仓那边排队买粟米,集市一片萧条,商铺都关着门。我找庄户人家买的公鸡和麦面。”真是有钱都没地方花。
方缭刚换上一袭戴色深衣,闻言抚掌一笑,“任嚣这位父母官倒是挺称职。”邯郸百姓已经家无余粮,尽快平抑物价,尤其是粮价,才不会在赈灾粮运到之前出乱子。关中的玉米、早熟稻、小麦等高产农作物,也是时候推广到赵国故地,让这里的百姓告别饥荒。
他只带冯劫和张良,去柳荫里寻人。冯劫驾车,大公鸡被他丢在脚边,不时地扑棱几下翅膀,一边挣扎,一边咯咯乱叫,鸡毛随风远去。
辒车的车厢比较宽敞,方缭半躺在里边,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徒弟聊天。
柳荫里这一带都是贫民窟,巷子中散落着生活垃圾,看上去脏兮兮、灰扑扑的一片。
按照鬼谷惯例——师父有事,弟子跑腿。张良自觉地下车。
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穿着不合身的旧衣裳,骑坐在墙头,撸一把柳树叶子下来,直接塞进嘴里嚼一嚼就咽下去。短一大截的袖口,遮不住他胳膊上的淤青、血痕,像是被人殴打过。
张良微怔,柳树叶能吃吗?他上前一步,展袖作揖:“请问赵轩住在哪里?”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