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
月光如洗,清辉疏影中依稀能看见故乡。
李斯自然十分怀念家乡,但是没有人愿意像乞丐一样,被驱赶出境。
渭北旧城,六国客卿聚集的新安里,此时正鸡飞狗跳,孩子闹,大人哭,上演着逃荒现场。逐客令一出,具体执行的时候,已经完全背离秦王政的本意,五日之内,六国的游说之士都得离开咸阳。本就狭窄的巷子里,时常有牛车、马车、手推车,载着大包小包,堵住道路。
长子李由才从学室回来,身上还穿着学子的青衫。
他正是长个子的时候,春天新裁的学子服,秋天再穿,已经短了一小截,整个人像一株蔫了吧唧的青白色葱薤,无精打采,但这孩子一向懂事,正跑前跑后,跟他母亲一起收拾东西,重活脏活,都抢着做了,不让母亲和弟弟妹妹受累。
家中的仆从大多遣散,少数留下的,都是使唤习惯的老仆,还有妻子的贴身侍女、儿子的书童,
周遭一片愁云惨淡,只有五岁的小女儿沫沫笑嘻嘻地蹲在院子里,伸着小胖手捉蚂蚁。有扑火的飞蛾撞在灯罩上,蓦然跌落,被沫沫捡起来,仿佛得了什么有趣的玩具,蹦蹦跳跳,懵懂又天真地捧到李斯的面前。
“大人,看这只蝴蝶,好漂亮。”
“它的触角像羽毛,身躯比较粗,翅膀上有许多粉尘,是蛾子,不是蝴蝶。”一只比普通的蝴蝶更好看的蛾子。
负责撵人的士兵,对李斯非常客气。并没有上门催促,或者强行驱逐。但李斯到底是意难平。他独自钻进书房,将衣袖向上一挽,铺纸研墨,笔走龙蛇,直抒胸臆,文章几乎一气呵成——《谏逐客书》。
也不是没有其他客卿想劝谏秦王政,不过,眼下的情形,没几个人有本事将谏书送进咸阳宫,让秦王政看到。
李斯是个例外。他担任郎卫的时候,跟蒙恬、王贲交好。这些人或许不敢直接为他说情,但替他送一封劝谏文书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何况这件事,方缭也不会坐视不理。
最近,秦王政欲杀吕不韦,然而作为老牌权臣,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根深蒂固,有无数宾客为他奔走求情。就连秦王政也不敢轻易地处死他,只得暂时退一步,让新任相邦昌平君出马,先剪除吕不韦的羽翼。
李斯曾经是吕不韦的舍人(门客),多少受到一些影响。幸亏还有方缭。尽管方缭一直住在宫里,难得相聚,但先是嫪毐作乱,随后吕不韦落马,引发的风风雨雨,波及无数人,同门师兄弟之间守望相助、消息互通,情谊反倒更胜从前。
今日是逐客令下达的第三天,新安里住宅区活像被乱兵洗劫过一遍,鸡毛稻草、马尿牛粪、破席子、碎陶片、烂菜叶子和污水洒了一地。
一辆马车停在巷子口附近,是那种带车厢的辒车,车架太大,进不去已经十分拥堵的小巷子。
“尉缭先生,里边不好掉头,就停在此处可好?”
“恩,我走过去就行。”
一只极修长秀气的手撩起车帘,车中人将小巷里的脏乱景象,尽收眼底。方缭制止了想要去洒扫道路的亲卫统领,优雅下车。国尉拥有一千人的卫队,不过方缭出行,喜欢轻车简从,通常只带车夫和亲卫统领,还有子婴。
“子婴,去附近叫人,每人发几个半两钱,清扫街道。我出来时,若是还没打扫干净,明天你习武的时候,腿上绑沙袋。”
子婴应了一声,拔腿就跑。
方缭提着一只食盒,踩过一地狼藉,登门拜访李斯。没看见门房,穿过曲径回廊,一路上都没遇见什么人。不过,师兄不同于旁人,没那么多讲究。方缭站在月华中,看书房的灯还亮着,就朝那边走。
一个扎着红头绳小女孩跑过来,扯住方缭的衣摆,踮起脚,仰头看着三层的食盒,“方叔父,这里面是什么?”
“夜宵。都是好吃的。”方缭把李沫抱起来,轻轻扣响书房的门。
李斯搁下毛笔,拉开门,看见方缭一手抱着小女儿,一手提着食盒,连忙去接。奈何这孩子耍赖,抓着方缭的衣襟不放手。
“沫沫要跟叔父玩!”
李斯只得接过食盒,随手放在乌木小案上。
李沫顿时不再黏着方缭,小家伙歪着头,探出半边身子,看向食盒。头顶两个蓬松的小丸子发髻,毛毛的,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睁得圆溜溜,煞是可爱。
方缭懂了,这孩子不想跟他玩儿,完全是被食物诱惑。他笑着用食指点一下李沫的眉心,“沫沫,先去洗手,再过来吃东西。”
李斯道:“阿缭,别惯着她。”
“女孩子就要富养,多惯着一点,才不会被别人几句好话,就哄骗了去。若是阿由、阿瞻那样的少年郎,就得替我办事,才有这等口福。”
“你呀,阿由阿瞻随你使唤,他们也喜欢替你办事,长见识。只是子婴,他好歹也是王叔,这般呼来喝去,实在不妥。”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