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
月光稀疏地洒落庭前,方缭堵住李斯的去路,朝他投去一抹死亡凝视。
李斯被他看得心中发毛,连气势都瞬间弱了几分,无奈地嘘出一口气:“阿缭,我没有公报私仇,对大师兄用刑。”方缭总是嫌弃秦法过于严苛,其实在李斯看来,会严格规定审讯嫌犯的流程,禁止胡乱用刑的秦法,委实称得上温和细致。
不过有一说一,韩非对案情有所隐瞒,不太配合审讯,如果李斯给他上刑,也是符合秦法的。
寒冷的冬夜,万籁俱静。甚至能听见廷尉诏狱之中,隐约传来囚犯垂死的哀嚎。
方缭心事重重地拢了一下轻裘,李斯最近闭门谢客,摆明了不希望他插手韩非的案子。他特意跑到廷尉府来堵人,总算逮到李斯。
“如果大师兄一直不肯改口,依照秦法,会怎样判决?”
李斯垂下眼帘,浓密纤长的睫毛遮住半边眸子,“诬告反坐,以什么罪名诬告别人,自身就承担什么罪名。”比如张三诬告王二杀人,杀人偿命,王二面临着被判死刑的风险,经过调查,发现王二无罪,是张三诬陷他,就以杀人罪判决张三死刑。
方缭一颗心沉下去——姚贾若是不能自证清白,是死罪。诬告反坐,那韩非岂不是难逃一死?
李斯犹豫了一瞬,蓦地压低声音,“死刑可赎,缴纳一套犀甲、一杆铜戟,应该可以减罪一等。只怕大王还在气头上,不让赎。”
方缭狐疑地望着李斯。
关于韩非之死,《战国策》的记载是咎由自取——韩非诬陷姚贾,真相大白以后,秦王政“复使姚贾而诛韩非”。
《史记》认为是李斯和姚贾联手,弄死了立场不同的韩非——“李斯使人遗非药,使自杀。”注意,到此为止,还没有任何文字提到李斯妒忌韩非。
野史则编排出一场“李斯妒杀韩非”的大戏——李斯和姚贾屡次诋毁韩非,在韩非入狱之后,李斯生怕秦王政改变主意放过韩非,抢先给他送毒药,逼他自尽。
但是结合实际情况,这个故事的逻辑不通。如果是妒忌,李斯真没必要将韩非的著作拿给秦王政欣赏。这年头可没有印刷术,文章传播全靠手抄,韩非的新作,只在他们这些同门师兄弟之间流传。而且,这个时期的李斯仅是廷尉,不是相邦,权力十分有限,绝不敢擅自处置韩非。
后两种记载有一个共同点,毒杀。
假设韩非真的死于中毒,有一股势力的嫌疑最大——秦国内部的亲韩派,韩非自愿背锅,不会防备这些人,但韩王听说韩非正在接受审讯,应该是睡不着觉的,少不得要指使这些人做点什么。
至于李斯,他献计扣留韩非,其实没有太大的恶意,甚至曾经盼望韩非留在秦国发展。可惜他不懂韩非,昔日好友,一个要助秦王政横扫六国,一个只想存韩,站在彼此的对立面,被时局推着,斗得你死我活。
天冷的邪乎,在寒风中耽搁太久,李斯感觉被冻透,他将双手拢进袖子里,幽幽叹气:“当初听阿缭的劝,不让大师兄入秦,就好了。”
“我要去探监。”
“想都别想,廷尉诏狱,不比普通的监牢。有什么东西要给大师兄,交给狱吏。”
方缭当然知道,诏狱中的犯人,通常由君王直接下令逮捕,看管确实严格一些。然而不试一试,哪能甘心?他走到门边,示意亲卫统领冯劫将马车上的包袱取过来。
超级沉重的一大包东西,李斯招手,让小吏当面解开包袱细细查看。几套冬衣,还有狐裘、鹿皮靴、书卷,二十盒肉脯、十五张大饼、十包果干、五盒点心,没有违禁物品。大师兄怕冷,囚犯的伙食不好,这些东西倒是实用。
李斯揉一揉眉心,“你多少也避避嫌,别再来了。”
方缭满不在乎地一摆手,“没什么可避的,我不来诏狱,别人也知道我跟里边那位是同门。”
韩非收到一堆东西,狱吏没说是谁送来的。不过,这般精巧别致、让人不忍下口的小点心,除了方缭还能有谁?
韩非在廷尉诏狱待了三天,初来时,空气中那种让人作呕的血腥、腐臭、潮湿发霉的味道,已经渐渐闻不到。他又冷又饿,时常头晕,精神越发不好了。
韩非缓缓地披上狐裘,将几盒点心都打开看了看,选出唯一一种没见过的。
白胖可爱的圆球形糕点,一共两个,每个都有鹅蛋那么大。咬上一口,外层是香香糯糯、微微弹牙的糯米皮,裹着新鲜的水果切块和散发着醇醇奶香的乳白色内馅,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吃着有甜牛乳的味道,但不是液体,而是香香甜甜、细腻丝滑的膏状物。
水果切块都是标准的正方形,上面有字,韩非不动声色,小口吃着。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字。两块糕点吃完,他在心中拼出一句话,饮食务必用银线验毒。
有人打算下毒害他?
韩非倏地浑身发冷,他不会出卖韩王,但是韩王不一定相信他的忠诚,想要守住一个秘密,永远不会开口的韩非,对韩王来说,才是最安全的。
不,也有可能是方缭故意挑拨离间。或许是李斯,但也不太像,李斯派亲信将他看得很严,根本不让任何人探监,他要是中毒,第一个担责任的就是李斯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