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老三不同,老二是个极为圆滑的人,口才出众,与朝中众多大臣都有过交往。
事实上,在秦始皇询问老四和老三的时候,老二公子高心中早已有了打算。
既然胡亥把话说得那么满,那他就反其道而行之,说得谦逊一些,这样既能彰显自己的谦虚谨慎,又不会显得太过张扬。
由于与众多大臣有过交往,公子高对自己的才能有着清醒的认识。他深知自己并非天赋异禀,但也绝非老三那般不堪。因此,他决定给自己选择一个中等的位置,既不过于自负,也能胜任其职。
“儿臣认为,担任内史一职,儿臣足以胜任。内史辖区环绕京都咸阳,儿臣不仅可以守护京师,还能直接聆听父皇的教诲。”公子高恭敬地说道。
秦代的内史官位,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直隶省高官,再加上其靠近首都咸阳的特殊地理位置,无疑是一个美差。老二的打算便是如此,留在京城附近为官,而且还是个高官,这样一来,将来有何风吹草动,他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中央的消息。
不得不说,与大大咧咧的老四和沉默寡言的老三相比,老二确实是个心机深沉的人。
听完老二的话,秦始皇微笑着点了点头,并未立即发表评论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最后一个儿子,也是长子扶苏。
“扶苏,你是我最大的儿子,也是你几个弟弟的大哥。他们都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那么你呢?你想担任什么官职?”秦始皇问道。
“回禀父皇,儿臣希望能担任奉常一职。”公子扶苏毫不犹豫地回答道。
这反而让秦始皇有些意外。他本以为以扶苏谦谦君子的性格,定会犹豫片刻,或者故作谦虚一番,没想到他竟回答得如此干脆利落,完全不符合他平时的作风。
奉常是何官职?其实便是负责在朝堂之中教授礼仪的官职,权力颇大,位列九卿之一,其职位大小与后世的礼部尚书相仿,甚至更接近于后来的教育部长。
“我还以为大哥会推辞一番呢,没想到他竟然一下子就瞄准了这么高的职位,而且还是位列九卿的官,看来我们对大哥还是了解不够啊。”胡亥在一旁调侃道。
按理说,扶苏平时对胡亥也算是关爱有加,但胡亥这个熊孩子却丝毫不领情,时不时地在父亲面前讽刺挖苦自己的大哥。
而其他两个兄弟也对扶苏一开口就要担任奉常的要求感到十分意外。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奉常权力大、职位高,但实际上却是个清水衙门。
秦朝不同于后世那些封建王朝,对封建礼仪的要求并不严苛,不像后世的礼部尚书,仅凭外官入京就能收受大笔贿赂。在秦朝这个时代,奉常还属于清水衙门的范畴。
秦始皇既未生气,也未高兴,只是继续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大儿子。
不得不说,虽然作为一国之君,秦始皇平时显得那么不近人情,甚至有些冷酷暴躁,但在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,他却显得格外宽容和慈爱。
然而,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慈爱和宽容,让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治理天下的大事中。
“哦?说说看,扶苏,你为什么想选择这样一个官职呢?”秦始皇好奇地问道。
扶苏挺直了腰板,正襟危坐地回答道:“我大秦历经七代人的努力,才平定了天下,实属不易。但父皇可曾想过,在夺取天下之后,下一步该做什么?”
听到儿子竟然向自己提出问题,秦始皇呵呵一笑,颇为满意地说道:“这还用说吗?平定天下之后,自然是要治理天下了。”
“父皇所言极是,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治理天下。儿臣并不赞同弟弟们所说的太尉或内史之职。太尉掌管兵权,保家卫国;内史掌控近畿,守卫宫廷。但儿臣觉得这一切都太过狭隘了。”
“武力并不能长久地治理国家,同样地,只保障宫廷一处的安全,也无法让天下人心安。”扶苏继续说道。
老三和老四听得眉头紧皱,这个老大实在太可恶了!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够了,干嘛还要扯上他们?而且还把他们的想法贬得一文不值,真是太可恨了!
然而秦始皇却并未生气,只是继续聆听扶苏的言论。
“因此,儿臣认为,既然要治理天下,就要教会天下人知礼守法,教他们读书识字,让他们明白荣辱礼节。”扶苏慷慨陈词道。
“等一下,扶苏,你说的礼节是什么礼节?”秦始皇突然开口打断了扶苏的话。
“自然是古人留下来的上古之礼,尤其是孔夫子曾经编撰过的那些礼节,更是应该花大力气去恢复和推广。”扶苏回答道。
秦始皇原本对扶苏的言论还颇有兴趣,觉得他说得也有些道理。但当他听到“孔夫子”三个字后,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。
众所周知,秦始皇对儒家学说一向不感冒,对孔夫子的那一套更是反感至极。否则,秦朝历史上也不会发生焚书坑儒那样的惨案了。
看到秦始皇的脸色变得难看,胡亥顿时幸灾乐祸地点了点头,恨不得父亲多骂自己大哥两句。
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秦始皇这一次并没有痛骂扶苏,甚至连指责的话都没有一句。他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孩子有理想是好事,但你的想法是否过于天真了一些?现在的天下,除了秦国之外,旧六国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。难道也要教会他们读书识字吗?”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