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遣隶属于明军的女真部队前往西北,这是军令,但如何实施,还是要经过一顿商讨。
御前谈事情的时候,兵部尚书方逢时都没有参与。
等到乾清宫的奏对结束后,方逢时便被申时行叫入了内阁,在内阁之中,戚继光,李成梁两人也在此处。
等到方逢时听完申时行的讲述后,有些异议。
实际上,有很大一部分官员,是有能力的。
但过分的追求稳定,甚至是慵懒,不愿意去接手新的事情去做。
方逢时听完之后,便朝着申时行拱了拱手,刚要开口反对的话还没有说出口,便被申时行打断。
“这是上意,两位国公也都赞成,兵部从旁协助皆可,不是由你主管此事……咱们几人共同商议一番,拿出章程,至于你有其他的想法,离开这里后,你是去求见陛下,还是写奏疏,任由你便。”
申时行的态度,出奇的强硬。
方逢时听完之后,看着申时行坚决的目光,有些恍惚,竟然能从此时的申时行身上,看到半分张居正的影子。
“是……阁老……”方逢时只能领命,并且称呼一个比他小十岁的官员,阁老。
这个时候的申时行啊,太年轻了……后世刘公有云,不气盛怎称青年。
虽然信奉的是中庸之道,但在什么年龄,辅佐的是什么样子的君主,都会对他产生影响,另外一个时空中的神宗皇帝,摆明吼不住,他只能信奉中庸,但这个时空的天子,那刀磨得锃光瓦亮的……
当然,张居正找他说的那些,他也是听进去了。
“做吧。”
“是,阁老。”
方逢时坐到了李成梁的对面。
随后,众人开始商讨。
实际上,从一开始申时行都未曾将女真部族迁移的计划说出来,即便要做,也是要温水煮青蛙的,尽可能保持辽东的稳定,以及朝廷的稳定。
在此时的方逢时耳中,这就是调兵,由他筹措粮草军需。
但出乎方逢时意料的却是,要在关外修建六处驿站,从辽东广宁延续到西北河套。
这些驿站每八百里设置一座,为行军驿站。
可容纳一千人居住,当然,这也是所谓的大通铺,一家房子住五十号人的那种,平时不用管理,等到辽东军移兵之时,在差人送去粮草。
建设成本不高,平时的管理成本几乎没有。
但方逢时生出疑惑,若是移三千女真军队前往西北,只需携带行军营帐即可,何必大动干戈,去盖一些势必要荒废的房子呢。
不过,这个时候的方逢时并没有提出自已的疑问,只能默默记下。
行军驿站,当然要归兵部管辖……
众人商议一番之后,方逢时便离开内阁,下去召集部衙同僚,通报此事。
他并没有去寻皇帝,或是给皇帝上奏,当然,也是为了不给自已找不痛快。
谁没有进步的心呢。
眼瞅着内阁要添员了,自已这两年差事办的好一些,弄不好也捞一个大学士干干。
兵部先是派人外出选择地址……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