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书本网>游戏竞技>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> 第5章 。资治通鉴可信吗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章 。资治通鉴可信吗?(1 / 2)

###**《资治通鉴》为何不可尽信?——历史编纂背后的权力、偏见与局限》**

####**引言:被塑造的历史**

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编年体通史之一,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,历时19年完成,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。它被誉为\"帝王教科书\",影响深远。然而,任何史书都不可能完全客观,即便是《资治通鉴》,也存在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。

历史并非纯粹的事实记录,而是经过史家筛选、解释甚至修饰的文本。《资治通鉴》也不例外,它的编纂受到政治立场、儒家价值观、史料来源限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。因此,我们今天阅读《资治通鉴》,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,不能盲目全信。

---

##**一、政治干预:司马光的立场影响历史书写**

###**(1)司马光的保守主义倾向**

司马光是北宋保守派(旧党)的代表人物,反对王安石变法。《资治通鉴》的编纂正值新旧党争激烈之时,因此,他在叙述历史时,往往有意无意地贬低改革派,推崇保守治国理念。

例如,在评价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(推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改革)时,司马光借他人之口批评其政策\"与民争利\",这实际上影射了他对王安石\"青苗法市易法\"的反对。

###**(2)为统治者服务的史观**

《资治通鉴》是写给皇帝看的,目的是\"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\",因此它的叙述往往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核心。例如:

-**对农民起义的贬低**:黄巢起义被描述为\"贼\",而较少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矛盾。

-**对篡位者的道德批判**:如王莽、曹丕等篡位者被极力贬斥,而同样通过政变上位的唐太宗则被美化。

这种选择性叙述使得《资治通鉴》在某些问题上缺乏客观性。

---

##**二、史料来源的局限与偏见**

###**(1)依赖前代史书,难以核实**

《资治通鉴》并非第一手史料,而是基于前代正史(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旧唐书》等)编纂而成。如果原始史料本身有误,司马光也难以纠正。

例如:

-**关于秦始皇\"焚书坑儒\"的记载**:现代考古发现(如睡虎地秦简)表明,秦朝并非完全禁绝百家学说,但《资治通鉴》沿袭了汉代史书的批判立场。

-**三国历史的蜀汉倾向**:由于司马光主要参考《三国志》(陈寿着,以魏为正统),导致《资治通鉴》对蜀汉的记载较为简略,未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的治理成就。

###**(2)删改史料以符合儒家道德观**

司马光以儒家伦理为标准,对历史事件进行\"道德过滤\"。例如:

-**唐太宗玄武门之变**:正史记载李世民杀兄逼父,但《资治通鉴》淡化其血腥性,强调其\"不得已\"和后来的\"贞观之治\"。

-**武则天称帝**:因不符合儒家\"男尊女卑\"观念,司马光对武则天的评价极其负面,忽略其治国才能。

这种道德化叙事,使得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被简化。

---

##**三、编纂方法的问题:选择性记载与因果简化**

###**(1)忽略经济、社会史**

《资治通鉴》以政治军事史为主,对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记载极少。例如:

-唐朝的\"两税法\"改革影响深远,但《资治通鉴》仅寥寥数语带过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书本网